剪紙藝術
剪紙是深受人民大眾喜愛的民間藝術,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傳,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。
在民間,逢年過節或喜慶的日子,人們剪出各種象征吉祥喜慶的剪紙,裝飾在門窗、居室,或放在嫁奩彩禮、祝壽禮物上,以增加祥瑞吉慶的氣氛。
所以,民間剪紙也是民俗剪紙。所謂民俗剪紙,乃是創造、傳承、享用于民間的一種藝術形象載體,它反映民間世代相襲的思想和行為,表現民間的知識學問,具有民俗特征和剪紙的特點,是古今所有剪紙的根本和母體。
從制作和創作的形式來看,中國民俗剪紙藝術應包括單色剪紙和彩色剪紙兩大類,而單色剪紙是彩色剪紙的基礎。
傳統的剪紙制作,主要有剪子鉸、刀刻、手撕三種方式。剪紙是剪、刻、撕的通稱。按工具出現的歷史順序,應是手撕在先,刀刻在后,再往后是剪子。
剪,一般不打草稿,胸有成竹,信手剪來,容易發揮創作者的想像力,作品可以隨意自然或夸張變形,剪跡流暢,好似圖畫的寫意,多為農家婦女使用。
刻,往往先畫出圖樣,細致入微,有頓挫感,產量比較大,好像工筆,多為廠家和美術工作者采用。
撕,用指甲代刀,線條出入不齊,有金石味,民間剪紙作者和現代剪紙家都有采用,但人數不多。
三種手法產生的藝術韻味,對作品的風格均有一定影響。
民間剪紙多依附于歲時風俗,往往在節日中使用。中國的節日是歡樂的,所以民間剪紙的調子也是歡慶和祝福的,充滿裝飾色彩,其形象寓意是多方面的,具體表現在動物、花草的剪紙裝飾中,用不同的紋樣通過剪紙的語言來表達出創作的思想感情和美好愿望。
把日子張揚得熱熱鬧鬧是民歌。
將居室打扮得鮮鮮艷艷是窗花。
在陜北,人們常說,“男人憂愁唱曲子,女人憂愁動剪子”。日子就像民歌悠遠的旋律,吼上那么幾聲,男人的精氣神就足了,而窗花是陜北婆姨女子們飯菜中的鹽,讓平淡的生活有了些許味道。一幅幅剪紙,讓口中不敢說的愛啊,從手中流出來。
剪紙的語言,是變形的、夸張的,剪紙的語言又是最具生活化的語言,剪紙的語言更是純藝術的語言,剪紙把普通的生活和藝術聯結到一起。所以要用藝術之眼、藝術之心,細細地去品讀剪紙作品,在婆姨女子神奇的剪刀下,那些個花鳥魚蟲,皆有了感情,皆有了寓意。
她們將喜悅、憤怒、悲哀不加掩飾地在剪刀下宣泄。
她們把生產、生活、生殖大紅大綠地在窗口上展現。
招生要求:男女老少喜愛剪紙藝術者皆可來榆林市青少年宮報名